分类 默认分类 下的文章

通常把蝶窦向翼突根方向气化形成的位于翼管-圆孔连线(V-R line)之外的空间,称作蝶窦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sphenoid sinus,LRSS)。

LRSS位于颅底,位置较深,与周边血管、神经关系复杂,是自发性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的高发区域,手术操作具有挑战性。

常用的传统手术入路包括:经颅入路、经面部入路和经口咽入路。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拓展,使用经鼻经内镜入路技术处理上述颅底病变已日趋成熟,根据颅底疾病的具体侵袭范围可综合选择经鼻经斜坡入路、经鼻经蝶窦入路、经鼻经眶入路和经鼻经翼突入路等,其中经鼻经翼突入路术式的应用和报道目前较少见。

解剖结构
蝶窦只存在于灵长类动物,蝶窦向周围空间各个方向的气化程度变异很大,使得蝶窦与视神经、海绵窦、颈内动脉、垂体、第Ⅲ~Ⅵ对脑神经以及腹侧脑干的解剖关系异常复杂。蝶窦向翼突根及圆孔侧方气化形成蝶窦外侧隐窝,根据其在冠位层面由内向外的气化程度将其分为3型:气化不超过翼管为Ⅰ型(25%),即无侧隐窝型;气化超过翼管但不超过圆孔为Ⅱ型(39%);气化超过圆孔为Ⅲ型(37%),常导致中颅窝骨板变薄,见图4。
640.jpg
图4 蝶窦外侧隐窝的分型
4a:气化不超过翼管为Ⅰ型;
4b:气化超过翼管但不超过圆孔为Ⅱ型;
4c:气化超过圆孔为Ⅲ型。

翼突是蝶骨的一部分,分为翼突根部、内板和外板;以翼突根部为中心,其前方为翼腭窝,上方为眶上裂,内上侧为蝶骨体,外上为蝶骨大翼根部,外下为颞下窝,后方与岩尖关系密切;翼突根部内侧的骨孔为翼管前部开口,其内的翼管神经、翼管动脉出管口后向外下走形进入翼腭窝,翼管的后部开口恰位于颈动脉沟的下缘下,翼管以及其内翼管神经和动脉是颈内动脉岩骨段前膝部或破裂孔段的重要标志。翼管前部开口的外上为圆孔,其内走行的V2起源于中颅窝Meckle腔的三叉神经节,穿圆孔向前进入翼腭窝,随后向内下发侧支进入蝶腭神经节,其主干向外上翻折入眶下裂进入眶下神经管;翼外板根部的稍外侧为卵圆孔,V3向外下穿卵圆孔入颞下窝;翼突内、外板之间为翼窝,翼窝内包含翼内肌起始部,其后上部的卵圆形凹陷为舟状窝,提示咽鼓管的翼突部。

翼突已成为颅底手术通道的枢纽区域,对于处理前方的翼腭窝,外侧的颞下窝后部的蝶窦外侧隐窝、Meckle腔、外侧海绵窦,外侧的中颅窝、岩尖、岩斜区,上方的眶上裂、眶尖,以及下方的咽鼓管区病变都有重要意义。

手术入路
颅底区域的手术主要有经颅入路(包括经颞骨-颅中窝入路、经迷路入路、经颞下窝入路、经后颅窝入路等)、经面部入路、经口咽入路和内镜经鼻入路等路径。相较之下,内镜经鼻路径具有更小进路、更大范围切除和更广阔手术视野等特点。

根据不同疾病在颅底的侵犯范围不同,Schwartz等将内镜经鼻入路术式详细划分为4种主入路及若干亚路径,包括:

①经鼻入路:经筛板、经斜坡、经齿突路径;

②经蝶窦入路:经蝶鞍、经鞍结节、经蝶骨平台、经斜坡、经海绵窦路径;

③经筛窦入路:经筛凹、经眶、经蝶窦路径;

④经上颌窦入路:经翼突路径。

对于蝶窦外侧隐窝的病变(例如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等),尤其第Ⅲ型且位于蝶窦外侧隐窝前内侧壁的病变,由于内镜技术及鼻腔通路的角度限制,单纯经蝶窦入路较难将该区域病灶完全清除。经翼突入路通过磨除翼突根前壁,以直视蝶窦外侧隐窝,可完整处理整个蝶窦外侧隐窝的病变,常联合经蝶窦入路共同处理范围较大的颅底疾病。

Kasemsiri等把经翼突入路能到达的鼻颅底区域划分成5个部分,并进一步将翼突入路术式根据暴露范围分为5种亚型(表2)。
650.jpg

翼管和圆孔是经翼突路径术式最重要的解剖标志。Karci等通过影像学测量发现圆孔始终位于翼管的上外侧,翼管与圆孔的距离为8.50~10.50mm,平均(9.45±0.60)mm,翼管到蝶腭孔距离为5.5~7.0mm,平均(6.30±0.47)mm。翼管神经和动脉是指示颈内动脉岩骨段前膝部(破裂孔段)的重要标志,V2已成为评估眶上裂和海绵窦的下界以及Meckle腔和颅中窝的上界的手术标志。

随着内镜、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解剖认识的逐渐深入,新衍生术式也在不断被提出。Patel等提出经对侧上颌骨入路处理岩尖区包括胆脂瘤、软骨肉瘤等疾病,可减少对颈内动脉的操作和保留翼管神经。Truong等提出采取上颌窦根治术入路经上颌窦经蝶骨大翼路径处理中颅窝包括Meckle腔、海绵窦、翼腭窝、颞下窝等部位的疾病。

手术方式:患者取卧位,用1%注射用盐酸丁卡因20ml和0.1%肾上腺素2ml浸湿棉片行表面麻醉,5min一次,共3次。术中见蝶筛隐窝处可见搏动性清水样溢液,清除后可见蝶窦口黏膜肿胀,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为蝶窦外侧隐窝的脑脊液鼻漏可能。切除患侧钩突充分开放上颌窦,开放前后组筛窦,向上暴露筛顶,向外暴露眶纸样板。去除蝶窦前壁,充分开放蝶窦,显露蝶窦内重要解剖标志,如鞍底、斜坡隐窝、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隆突等,术中证实病变位于蝶窦外侧隐窝,有搏动性的脑脊液鼻漏,手术操作困难。遂自上颌窦开口向后将上颌窦内侧壁部分骨质去除至蝶腭孔前方,以Kerrison咬骨钳咬除部分上颌窦后壁,并咬除筛嵴,磨除腭骨垂直板前上部,充分暴露翼腭窝内容物,包括脂肪、神经、血管及结缔组织,电凝烧灼蝶腭动脉。使上颌窦、后筛以及蝶窦相融合于翼腭窝表面,结合术前阅片定位翼管神经位置,多数情况下需要行翼管神经和动脉电凝后切断,便于进一步暴露,将翼腭窝内容物向外下分离,电凝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充分暴露翼突根部的骨质并磨除,以较好地显露蝶窦侧隐窝结构,结合术前阅片结果注意识别外侧壁上在翼管神经血管根部外上方呈水平走行的三叉神经上颌支(V2)隆起。接着清理蝶窦侧隐窝病变(1例为膨出的脑膜脑组织,1例为真菌侵袭性病灶),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在内镜下定位颅底骨质缺损,行脑脊液鼻漏的修补。取患者部分大腿股四头肌肌肉组织(捣成肌浆)及适当大小阔筋膜以“三明治法”修补2例,鼻中隔黏骨膜瓣单层修补1例及阔筋膜内置及鼻中隔黏骨膜瓣外贴双层修补1例,明胶海绵颗粒填塞,碘仿纱条固定,术后2周拔除碘仿纱条。